原本以為只是腳后跟疤痕潰爛的小病,手術時才發(fā)現是腫瘤;近日,醫(yī)生給王興棟(化名)補了一個腳后跟。
揚州網訊 原本以為只是腳后跟疤痕潰爛的小病,手術時才發(fā)現是腫瘤;近日,醫(yī)生給王興棟(化名)補了一個腳后跟。
疤痕潰瘍兩年未愈
王興棟,43歲,邗江區(qū)普通農民。因為站立時腳后跟不能貼合地面,而是有近10厘米的距離,他只能踮著腳走路。據介紹,42年前,他出生僅幾個月,腳后跟就在一次火災中受到灼傷,并且留下了疤痕。但為何會落下了踮腳的毛病,他也弄不明白。
兩年前,他左腳傷疤開始出現潰爛,今創(chuàng)面沒有愈合。
潰瘍后面竟是腫瘤
接診的醫(yī)師解釋說,患者出現踮腳,主要因為跟腱(腳筋)受到高溫損害,較終萎縮。
因為創(chuàng)面已經出現3厘米×2厘米左右的區(qū)域潰爛,不適合植皮,醫(yī)生決定先把壞死的皮膚切掉,然后進行比較常用的皮瓣轉移修復手術。“就是從腿部取一塊包含血管蒂的肉,填補切除潰瘍以后的缺口,這塊肉是帶有血功能的。”
9月7日上午,手術開始了。切除創(chuàng)面時,醫(yī)生較不想看到的情況出現了——潰瘍后面竟是腫瘤。
腫瘤已“傷筋動骨”
“想要完整切除腫瘤,我們只能繼續(xù)往下挖。”這時,陸揚吃驚地發(fā)現,腫瘤已經侵犯到腳后跟的跟骨,跟腱也有一塊被侵蝕。
腫瘤發(fā)展到“傷筋動骨”的地步,手術人員立刻請骨科專家趕到手術室會診。“腫瘤大概有3厘米×3厘米×3厘米左右,在足部已經是較大一塊腫瘤了;又正好出在跟骨、跟腱和皮膚表面交界的地方,清理十分麻煩。”由于腫瘤呈魚肉狀,很容易碎,因此手術過程進行得十分緩慢,“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把它刮干凈”。
這時,王興棟腳后跟疼痛以及潰瘍久未愈合的真正原因,才真正浮出水面。“腫瘤不只往里面長,也在往外面長。向里生長的時候,就侵犯筋骨,向外生長就出現潰瘍。”追根溯源,長在肌腱與跟骨之間的腫瘤,很可能是由病毒細菌感染,反復刺激引起的。“踮著腳走路,本來受力就不均勻,腳后跟疤痕容易磨破,繼而被病毒細菌感染誘發(fā)了腫瘤。”陸揚拿起患者X光片:“跟骨有很大的一塊,實際已被腫瘤‘吃’掉了,估計達到30%。跟腱實際被‘吃掉’的部分,達到了70%。”
以后走路沒有問題
清理完腫瘤部分,更困難的問題來了。“現在患者有骨缺損的情況,同時病變部分過深,肉和筋大部分都沒有了,形成了一個坑狀,只能臨時改變手術方案。”
經研究,陸揚較終決定從患者小腿上切一塊肉下來,填補到腳后跟的“大坑”上。“小腿后部肌肉接近患區(qū),易于移植及存活。”經過一個多星期觀察,王興棟恢復狀況良好。“移植部分供血正常,度過愈合期就可以出院了,患者以后走路是沒有問題的。” 來源:揚州晚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