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醫(yī)理論當中,冬天的代表詞匯是“藏”。所謂“冬藏”,在《內經》里是這樣解釋的: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。此冬氣之應,養(yǎng)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
翻譯成白話文,就是說,農歷十、十一、十二這三個月,寒水結冰,地表干裂,一派生機閉塞之象。人在此時千萬不要擾動陽氣的收藏,起居應該早睡晚起,一定要等太陽出來了才起來活動。令自己的志向內藏,像潛伏隱匿一樣不露于外,像秘密隱私一樣不示于人,像已經獲得想要之物一樣不再外出尋覓。一定要注意保暖,遠離寒氣,接近溫氣,不要令皮膚泄露于風寒之中,使已經收藏的陽氣向外散失。
老祖宗的說法固然正確,但“冬藏”也代表了一年之中脂肪大量囤積的季節(jié)開始了,是現(xiàn)在隨便吃,來春拼命減,還是在冬天就做好計劃,邊滋補邊纖體.
中醫(yī)認為,肥胖是人體失調的一種現(xiàn)象,大多因為脾、腎兩個臟器功能陽氣不足或情緒刺激,出現(xiàn)功能紊亂,導致消化不良而致廢物堆積,臟腑內熱氣過盛,脂肪在皮膚下漸漸增加。通常肥胖有下面4種原因:
濕熱滯脾型:這就是所謂的食欲旺盛的“大食客”,吃得多而且容易餓。只要強制節(jié)食,就能暫時瘦下來,一旦控制不住食欲又會反彈。通暢面色紅潤、口干、胃痛(進食后緩解)、便秘。這類人的通病食體內有“火”,能去火、清熱,體重也會減輕。
脾虛不運型:這類肥胖者因脾虛而導致消化功能下降、代謝異常、食欲不振,平時容易疲勞、胸悶、腹脹、身體沉重,癥狀感覺晚上重、早晨輕。一般通過調節(jié)脾胃,促進消化吸收功能,排出體內積累的廢物,就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。
痰濁內盛型:此類型人臀部和大腿浮腫,也就是下半身比較胖。其實吃得并不多,只是總覺得手腳無力,肢體困倦、頭暈目眩,即使口干了也不想喝水。這是因為身體的排泄功能比較差,多余的水分在體內積聚造成的水腫、肥胖。
脾腎陽虛型:這一型人體內陽氣不足,血液流動緩慢,新陳代謝活動減弱,較終導致肥胖。他們經常氣短乏力、腹脹、腹瀉、怕冷、愛出汗。多注意補血、補充元氣就可以健旺脾腎功能,減輕體重。
咨詢電話:
北京:
18501137656
全國:
4006039136
微信號:smdzxmr
微信號:victor-95397